查看原文
其他

聪明的妈妈更擅长精力管理,而非时间管理【现在知道还不晚】

2017-05-18 有才家长帮
↑ 点击上方“有才家长帮”关注我们



很多人一定深有体会,很多情况下,即使有时间,我们也不会去完成之前制定好的计划的,因为这种时候,我们的精力、“血槽”都已经空了,计划只能放在心里想想,从来都没有力气去完成。


其实,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关键词——精力管理。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是固定的,但是我们所能调动的精力却不是这样的。管理精力,而非时间,是高效、健康与快乐的基础。


如何正确管理我们的精力,让它更加高效地为生活服务呢?



真正恢复精力区分“积极”休息和“被动”休息


带孩子这件事,本质上是非常有欺骗性的,很多人都会觉得全职妈妈(或者是职场妈妈们周末放假),不就是“歇着”——虽然我们每天干的事情,看上去确实就像“歇着”:购物买菜,带孩子上补习班,陪他们去这里玩、去那里玩……


但只有自己带过孩子的才会知道,真的这样一天下来,精力消耗也很大,常常是到了晚上,孩子睡了,我们唯一想做的也就是“葛优躺”了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发现,这样反而越休息越累。


这是因为我们这样的休息,是“被动”的,想要真正恢复精力,需要“积极”休息。



最简单的“积极”休息就是转换场景,这对于全职带孩子的妈妈来说,尤为重要。因为我们全天都是和孩子“捆绑”在一起的,如果不注意“转换频道”,很容易就变成越休息越累,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。


“积极”休息,就是去找点别的事情,比如运动。不那么爱动的妈妈们,可以发展一个兴趣爱好,比如画画,比如烘培。


当我们跳完一场操、画完一幅画,烤出一个蛋糕,这个过程中全情投入,暂时不考虑孩子、工作、家庭的事,这就是在放松;而当我们做成这件事时,这样的小小成就感也会给予我们很多正向反馈,激励我们愿意去做更多,这一切比躺着更有助于恢复精力。


不做无谓的精力消耗远离情绪黑洞


作为家长,有时不是身体累,而是心里累,心里烦。有时明明其实是有精神的,但就是不想做任何事了。这就是“情绪黑洞”。


烦躁的情绪,本身会耗掉我们很多精力,而情绪黑洞会吞噬我们做事的干劲。每一种剧烈的情绪,都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决策、行为和思考,极大的消耗我们的精、气、神。


心理学实验证明,当一个人处于极端情绪时,往往眼界也会变得特别狭隘,特别容易钻牛角尖,这就容易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,却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事无补。


其实仔细想想,抱怨的事永远在那没有解决,而且有个开头,大家都会加入进去抱怨,然后每个人身上都沾染了这些负面的情绪。



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无法很快很好地做“抽离”后,我们所做的,就是尽量远离负面情绪,去关注一些更加积极健康的信息,比如“健身打卡群”、“早起群”,不断认识一群爱美、爱生活、想变好的积极能量的人时,我们的情绪就会不自觉地被感染。


情绪是有感染性的,如果我们没有强大到可以自如控制自己的情绪。那记得多接触正面情绪,远离“情绪黑洞”。


节省精力养成好习惯,集中精力做事



很多人会认为,每天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人,一定是每天的时间分配得特别合理,所以效率很高。其实真正的答案在书里:


“如果你在每次做某件事之前,都需要先思考一下,那么,你很可能无法长久坚持地去做这件事。”


如果一个人每天都需要花时间去思考:接下来这个时间段,我要做什么?这个思考本身就会消耗脑力和精力的。


举个例子,之前有段时间,我每天早晨都会去公园跑步,一直坚持了一年。最近想换一个锻炼方式,就计划每天晚上跟着视频做力量训练。但才坚持不到两周,我的运动计划就停滞了。


因为每天晚饭后,我都在做选择——现在时间还早,要不先看一会书吧?要不刷刷公号吧……等到再想运动时,就会有更多的挣扎和借口——时间不早了啊、挺累了啊……于是常常就放弃了。



有人说,“优秀是一种习惯”,现在想想真的就是这样。当我们可以形成在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后,我们就可以减少很多在“做还是不做”、“做什么”的思考,这样就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关键的事情上。


利用习惯而不是毅力去完成一件事情,对于精力的消耗量差距是巨大的,将一些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任务养成好的习惯,就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以超高的效率解决问题,随后使用剩余的精力,调动注意力来处理特殊的问题,并解决它。



永远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,永远不要给自己机会去进行这样的内心对抗,从现在开始,培养一些优秀的习惯。


每个人想要过的生活不一样,每个人喜欢的状态不一样,但最关键的是,我们要学会喜欢和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,最怕的是“又懒又贪”。


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状态,如果你也想做更多,那不妨试着改变。只要你想,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。行动起来,这才是最关键的!


信仰不是得自于沉思,而是来自于行动。



特别推荐


【震惊】这6类妈妈累死也养不出好孩子!你中枪了吗?

12种著名的家庭教育方法,原来这么简单!【收藏贴】

孩子13岁之前,再难也要做到这5件事(越早知道越好)

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,原来洗脑真的只需1分钟【值得父母反思】

董卿首谈儿子: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



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觉侵权,请联系我们!



微课通知






看图猜成语


答案获取方法:请关注"有才家长帮" 微信号:youcaijzb,在公众号对话框中回复关键字“猜成语518”,即可获得答案。



回复关键字,更多精彩资源等着你来领取!


如果你想和家长们、各领域专家们交流教育、升学等各方面的经验,可以添加群主入群。

长按下面图片,识别图中二维码,添加群主(微信号:summerli61)

学前育儿交流群|学龄儿童交流群(小升初)|微课群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